在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凉州户镇,人大代表始终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履职准则,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倾听捕捉民意,将群众的“难题碎片”化作推动乡村更新的“民生拼图”,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
坑洼变坦途,旧路焕新颜。凉州户镇太阳庙村巷道的蜕变故事,正是代表积极履职的生动实践。这11个巷道全长5330米的道路硬化,成功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题。一条条平整的柏油道路、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不仅打通了乡村交通的“末梢神经”,更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成为当地以民主协商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始于民意:从“行路难”到“民意清单”
“出行难”曾是太阳庙村群众的“心头病”。走在太阳庙村平房区巷道,晴天“一步一脚印”,雨天泥浆裹足难行,学生上学容易摔跤打滑,安全隐患大,村民对修路的呼声日益强烈。群众的诉求就是基层治理的“风向标”,依托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群众活动的有效开展,凉州户镇太阳庙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及时收集到了这一群众诉求。
“村民们对路面硬化的期待十分迫切,有人甚至找来卷尺丈量自家门前的空地,用粉笔在地上画出大致的硬化范围,连路边该留多宽的排水沟都一笔一划标了出来。”镇人大代表、太阳庙村党总支书记李仁山回忆道。这些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通过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迅速转化为正式的意见建议,提交至镇政府,成为亟待解决的“民意清单”。
玛纳斯县凉州户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召开议事协商会
成于民智:从“问题清单”到“解决方案”
太阳庙村巷道硬化的意见建议一经提交,立即引起凉州户镇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重新整理,对方案进行细化后提交至县人代会,并强调“要把群众的‘烦心事’办成‘暖心事’,让民主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生根”。为确保道路硬化设计科学合理、贴合民意,太阳庙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民意主阵地”作用,多次组织召开议事协商会。会议现场,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村干部、分管村镇建设副镇长,施工方负责人围坐一堂,围绕硬化宽度、路灯布局、渠道预留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道路宽度至少要保证车辆通行,提前预留好铺设花砖的宽度”“咱们要动员村民提前把门前收拾干净,方便施工车辆进入。”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将日常出行中的经验和需求融入方案设计。会后,太阳庙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立“清单式”跟踪机制,将群众意见建议转化为方案优化要点。通过这一“征集-协商-落实-反馈”的全链条民主实践,让道路改造充分体现民意、汇聚民智,切实将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窗口。
玛纳斯县凉州户镇镇级人大代表在太阳庙村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收集道路硬化的意见建议
践于民生:从“改造工程”到“民心工程”
5月初,凉州户镇太阳庙村巷道道路硬化项目正式实施建设,于6月底基本完工。“我们积极将村民意见和设计方案有机融合,每一道工序都经过反复商量和论证,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时间考验。”凉州户镇村镇建设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
玛纳斯县凉州户镇太阳庙村巷道路面硬化项目正在施工
如今硬化后的巷道,干净整洁、平坦宽敞,不仅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还带动了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村民们自发清理杂物、栽种绿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以前总觉得政府做事离我们很远,现在亲身参与其中,才真切感受到民主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村民赵阿姨感慨。
这场始于民意、成于众智的改造工程,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下一步,玛纳斯县凉州户镇将持续发挥人大代表“家站点”民意中转站作用,以“零距离”沟通搭建干群连心平台,精准捕捉群众关切,把群众“金点子”转化为建设“好方案”,真正架起一座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反映民意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