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鲸彩童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携手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鲸语绘本”联合实习基地,共同开展为期两周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针对乡镇社区幼儿语言学习资源有限的问题,实践团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面向3-8岁儿童开设系统性语言启蒙课程,帮助目标儿童和家庭构建外语学习基础,让孩子们感受语言之美,了解中国与世界文化。
▲图为“鲸彩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合照方艺诺供图
童心沐语趣 嬉游润语芽
实践团志愿者协同“鲸语绘本”团队老师,通过儿歌、绘本、游戏等形式,共同开展趣味英语课堂教学,帮助孩子们克服羞涩、勇敢表达,激发孩子们的跨文化感知力,让学语言真正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课堂上,实践团志愿者与孩子们一同唱儿歌、读绘本、做游戏,和孩子们一起在“玩中学”“唱中记”。在老师和志愿者们的互动与鼓励下,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羞涩腼腆,慢慢放下包袱,愈发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并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一位小朋友向志愿者团队反馈上课的感受:“课堂上有趣的游戏和老师的鼓励,让我一点都不害怕说英语了。”
▲图为趣味英语课堂教学现场 程婧璇摄
▲图为小朋友们在学习儿歌 方艺诺供图
童言悟典慧 古韵润心新
为了帮助小朋友们感受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实践团队通过故事讲解、角色扮演、情景讨论等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中国经典成语典故,引导小朋友们感受古人语言表达的智慧,品味成语故事中蕴含的哲理。成语课上,孩子们热情高涨,与志愿者老师积极互动,他们对成语故事的思考深刻巧妙,颇具创造性。例如,在问到对成语“孟母三迁”的学习心得时,小朋友Xuxu(化名)回答“不能歧视任何一种职业”,Jiejie(化名)则认为“不论在什么环境,都有可以学习的东西”,小朋友“哎呦喂”(化名)则提出“应当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当传统智慧浸润童心,课堂也拥有了温润的诗意。一个个典故不再是书页中的古老文字,而是化作一粒粒生动有趣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悄然播撒开来。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充满古韵与哲思的文化世界
▲图为“孟母三迁”成语课上小朋友回答问题 程婧璇摄
▲图为“孟母三迁”成语课课堂教学现场程婧璇摄
童萌迸创想 巧作显协心
除了授课式教学,实践团队还为小朋友们精心准备了“创意工坊”课堂,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各种手工绘画活动,包括简笔画创作、树叶拼图画、立体拼图、陶瓷彩绘、硅胶创意雕塑等内容。在“创意工坊”,孩子们彼此学习、互相鼓励,在实践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在交流中擦亮创意的火花。不仅如此,在课堂上还出现了许多暖心的时刻。在一次立体拼图制作的课堂上,年龄较小的Yanbo(化名)在阅读拼图图纸时遇到困难,无法完成作品,年龄较大的Ziwei(化名)小朋友自发伸出援手,帮助Yanbo(化名)完成作品,其帮助他人的行为给志愿者们和家长留下深刻印象。“孩子们在创意工坊中的表现让我们很惊喜。”志愿者方艺诺说道,“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超出了预期。
▲图为小朋友Ziwei在制作立体拼图 张书尧摄
▲图为小朋友们在制作立体拼图 张书尧摄
为期两周的“鲸彩童行”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的生动历练,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温度与青年担当的深刻诠释。实践团成员在陪伴乡村儿童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更加明晰了中国儿童教育事业肩负的重任。实践团队成员张书尧表示:“希望这段时光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甜蜜的回忆,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服务基层教育,为更多孩子带来知识与快乐。”
此行,高校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切实行动,精准聚焦儿童语言启蒙的“最初一公里”,用爱与智慧拓宽孩子们的认知边界,助力他们在超越课本的精神滋养中自信成长。“鲸彩童行”实践活动的圆满收官,并非服务的终点,而是青年理想与服务社会交织共鸣的新起点。 一颗颗被点亮的童心,一份份被激发的青年热忱,汇聚成服务基层、推动教育发展的蓬勃力量,激励着广大学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接续奋斗,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