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上午,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联合 “生动一小时” 微志愿服务团在太平社区开展了这场科普活动,旨在让小朋友学习光学知识,亲身体验 VR 技术的魅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大家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活动伊始,主持人武乐婷率先登场,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 VR 知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戴上 VR 眼镜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吗?这里面藏着大大的学问呢。” 主持人笑着说,随后通过有趣的动画短片介绍了 VR 技术的基本原理,比如它是如何利用光学原理模拟出三维立体图像,让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小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对 VR 技术充满了好奇。
图为主持人为小朋友们讲解制作原理
学习完基础原理,动手制作简易 VR 眼镜的环节热闹开启。志愿者们将分装好的材料包分到小朋友手中 —— 印着图案的硬纸板、透亮的凸透镜、彩色橡皮筋整齐排列,像一套 “魔法道具”。志愿者们蹲在孩子们身边,手把手教大家折叠框架:“沿着这条线折,就像给眼镜搭小房子哦。” 有个小姑娘总折不齐边角,志愿者便握着她的手一起压折痕,轻声鼓励:“慢慢来,你看这样就对齐啦。” 当最后一根橡皮筋固定好,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欢呼。这些带着手温的 VR 眼镜,成了孩子们最珍视的 “科技成果”。
图为志愿者帮助小朋友完成制作
体验环节如约而至。志愿者们特意准备了多元领域的 VR 视频,画面生动逼真。小朋友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纷纷戴上亲手制作的 VR 眼镜 —— 下一秒,便瞬间 “穿越” 到奇幻的虚拟场景中。志愿者们守在一旁,看着小朋友们或蹙眉观察、或咧嘴欢笑的模样,眼中满是欣慰,仿佛也跟着走进了这场由知识与想象编织的奇妙旅程。
图为小朋友们体验自制AR眼镜
此次 “魔法光学 —— 揭秘 VR 技术” 活动,让小朋友们在 AI 构建的虚拟场景中 “触摸” 恐龙、“聆听” 雨林鸟鸣,那些因现实条件限制难以触及的远方,通过科技变得触手可及。这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他们心中种下 “用科技探索世界” 的种子,让他们意识到,即使身处家乡,也能借由 AI 等前沿技术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未来,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相关实践团将继续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推动科普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撰文 | 陆欣宇 庞立瑶 周晓茜
图片 | 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生动一小时” 微志愿服务团
审核 | 姚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