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教育 > 正文 分享

百千万工程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灯芯之语·草编非遗”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番禺大石小学探寻灯芯草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7.0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基层网7月26日讯(通讯员陈基城)近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灯芯之语·草编非遗”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道山西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大石灯芯草非遗传承,走访第三代、四代传承人,解码传统技艺的时代新篇。

▲图为突击队走进民俗馆场景

溯源:在民俗馆触摸传承脉络

在第三代传承人何老师的引领下,队员们踏入大石小学民俗馆。庭院中,一组铜质雕像静静伫立——匠人围坐编织的姿态,1:1还原了旧时灯芯草加工场景。“从采草到编织,每道工序都藏着先辈智慧。” 何老师的讲解里,时光仿佛倒流,晒干、浸泡、抽芯……这些曾经风靡海外如今却鲜有耳闻的传统技法,借由雕像与讲述,重新在青年眼中鲜活。

▲图为突击队在民俗馆倾听讲解场景

探秘:解码大石灯芯草的“独特基因”

“大石灯芯草会开花!” 谈及家乡非遗,何老师难掩自豪。与湖南等地灯芯草相比,大石灯芯草不仅以“带花”外观独树一帜,其药效更是堪称“独一档”——这份乡土馈赠,曾默默滋养一方百姓,见证世代村民成长,成为番禺大石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图为传承人展示大石灯芯草原料特性

▲图为传承人讲解技法步骤

焕新: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

第四代传承人范老师向队员们揭开“重生密码”,尽管时代更迭让灯芯草传统用途渐趋边缘,但范老师带领学生创作灯芯草枕头、灯芯草按摩锤、灯芯草工艺画等等,将古老技艺嵌入现代审美。更令人值得惊叹的是,灯芯草编织100%物料利用率——从草茎到成品,无一丝废料,诠释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思。

▲图为灯芯草原料工艺品

从田间草茎到指尖艺术,从历史传承到当代创新,广东工贸学子以调研访谈为笔,记录大石灯芯草的非遗故事。他们在乡土间读懂传承的力量,也在实践中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这场与灯芯草的邂逅,不仅是青春对传统的致敬,更是用行动续写非遗新篇的尝试。

撰文:陈基城

照片:陈基城

一审:陈基城

二审:赵楚彤 江梓恩

三审:吴俊迪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229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