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一边是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小北堡这个拥有670户、3180人的社区,至今依赖一座1986年投入使用的老水塔供水,近三分之一家庭常年吃不上社区饮用水,饮水难题,十年未解;另一边,北京市怀柔区、昌平区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仅三小时后,北京市就迅速启动全市防汛三级应急响应,筑牢防汛安全网。小北堡社区的“十年水困”与北京的“三小时响应”,一慢一快,一冷一热,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差异。一个是日积月累的“慢性病”,久拖不决;一个是突发事件的“急症”,迅速响应。我们不禁要问:两者都是民生关切,为何待遇如此不同?
小北堡社区的饮水难题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典型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原有基础设施设计标准偏低、设备老化成为普遍现象。试想,1986年建的农村供水工程当初是为1000—2000人设计的,现在常住人口已超3000人,如何能满足社区居民现有的用水需求?但饮水问题久拖未决,还有更深层次原因。居民2021年就曾向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问题,但得到的回应始终停留在“研究解决”阶段。这也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的“回应性拖延”困境——承认问题存在,却缺乏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实际行动力。相比之下,北京市的防汛响应之所以高效,是因为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明确的责任体系。气象、应急、交通、消防等多部门联动机制成熟,科技手段广泛应用,让预测更准确、响应更迅速、处置更精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邯郸小北堡社区的“冷思考”揭示了基层治理的短板与困境;北京市防汛应急响应的“热作为”展现了基层治理的速度与效率。基层治理不仅需要解决长期问题的“冷思考”,更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热作为”。北京市在防汛响应中展现出的主动治理的思维和主动布阵的能力,同样适用于解决饮水难等长期民生问题。关键是要前瞻性规划、系统性解决,而不是被动应付。
优秀的基层治理应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建立健全民生诉求响应机制。设立明确的办理时限和反馈要求,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人管、及时管、管到位。小北堡社区的水问题直到媒体曝光才迎来转机,说明正常渠道并不畅通。其次要推动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基层往往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小北堡社区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改造费用太高村里无法负担。这就需要上级部门加大投入,赋予基层更多资源统筹权。同时,还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民生问题的解决效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重视基层、关心民生的鲜明导向。对推诿扯皮、久拖不决的要问责,对主动作为、善于解决问题的要激励。
从“冷思考”到“热作为”,需要的不仅是工作方法的转变,更是执政理念的提升。只有时刻保持对民生诉求的敏感度和回应度,才能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富成效。(管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