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教育 > 正文 分享

薪火陂韵·高陂龙窑的时光印记——广东建院拾梦实践队赴梅州大埔探秘陶瓷文化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3.7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基层网7月15日讯(通讯员 刘雨哲、武剑平)在炎炎夏日的蝉鸣声中,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百千万工程”拾梦实践队于7月6日至12日走进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开展了一场以“探千年龙窑密码,绘乡村振兴蓝图”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挖掘高陂镇千年龙窑文化遗产,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学院领导与实践队师生大合照


行前动员,安全为先

在学校鲁班广场,土木工程学院书记张毅、院长李玉甫为拾梦实践队作行前讲话、授旗,叮嘱带队老师、学生队员注意安全,注意防暑防晒,按照团中央、团省委、学校的要求,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践队还举行了行前动员暨安全教育培训会。会上,指导老师详细阐述了实践目标与行程安排,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并对交通安全、实地调研规范、极端天气应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培训。学院为所有队员统一购买了意外保险,为实践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图为刘雨哲老师进行行前动员会

探访侨乡精神,感悟文化传承

实践队队员们深入探访了李光耀纪念馆及其祖居。在李光耀纪念馆,通过讲解员刘老师的讲解和丰富的展陈,队员们沉浸式了解了李光耀先生的生平、治国理念以及对新加坡及国际的贡献,深刻感悟到了其“心系天下、情归桑梓”的精神。随后,队员们参观了李光耀祖居——中翰第,这座传统客家民居见证了李氏家族及大埔华侨的艰苦奋斗与心系家园的传承,激励着青年学子们不断前行。李光耀家族数代人的砥砺前行与坚韧奋斗,其精神内核正与龙窑千年传承的工匠之魂遥相呼应。

图为实践队在李光耀纪念馆聆听讲解

工业探访:触摸陶瓷产业的脉搏

在富大陶瓷工业园区,实践队队员们见证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的完美融合。文化馆内陈列的客家特色陶瓷工艺品,从青花茶具到釉彩雕塑,生动诠释了高陂陶瓷“实用与艺术并重”的地域特色。队员们通过历史影像与实物展陈,系统梳理了高陂陶瓷从龙窑柴烧到气窑电窑的技术演进,尤其对“釉下五彩”“雕镶成型”等非遗工艺的现代化应用有了全新认知。

图为实践队观看高陂陶瓷历史纪录片

生产车间的实地探访更成为实践亮点。在制泥区,队员们观察了高岭土从淘洗、练泥到陈腐的精细预处理;成型车间内,半自动滚压机与手工拉坯并存的场景,引发对“机械效率”与“匠人手艺”平衡的思考。彩绘工坊中,工艺师们以笔为媒,在素坯上勾勒出客家风物,队员们尝试参与点釉工序,切身感受到“一笔失误,前功尽弃”的严苛标准。当窑炉监控屏显示烧成温度曲线时,千年窑火智慧与数字控温技术的对话,让队员们对非遗活态传承有了更立体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参观生产车间

图为陶瓷制作流程

对话企业家,共谋非遗破局

实践队踏入了大埔县高陂镇产业集聚区,与梅州市亮鑫源实业有限公司郭伟亮总经理进行了深入对话。郭总直指大埔高陂陶瓷行业的痛点,面对工匠老龄化加剧、年轻人不愿入行的行业困境,以及机械化生产与传统手工技艺的成本矛盾,郭总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突围路径。他积极推动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人才,同时大力支持"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爱上陶瓷技艺。郭总在对话中特别强调:"传统工艺需要静心传承,技术是抵御行业波动的底气。"他勉励年轻人要沉下心来学习一门技术,认为这是应对行业变革的最佳方式。这种在逆境中坚守技术传承的态度,与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设计提升竞争力"的理念不谋而合。

图为郭总讲解高陂陶瓷发展史

实践队员在体验拉坯时,深刻体会到陶瓷制作的艰辛。他们发现,仅"定中心"这一基础步骤就需要反复练习,手肘必须紧抵膝盖保持稳定,稍有不慎坯体就会坍塌。队员们在工艺师指导下尝试制作青花瓷、玲珑瓷等传统器型,亲身体验了从泥料到成品的完整制作过程,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实践体验,恰印证了拉坯师傅"学大件拉坯需三年"的行业现实,凸显了传统工艺背后"时间沉淀"的价值。

实践队队员体验手拉胚

探秘龙窑,守护乡土根脉

走进被时光温柔包裹的三岗村,实践队重点探访了当地的龙窑。在村委会,廖主任热情接待了实践队,并分享了乡村振兴的规划与愿景。他强调,要守护好青山绿水,更要盘活老祖宗留下的“金饭碗”,让陶瓷技艺焕发新生,真正造福乡亲。随后,实践队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访了守窑人,听他如数家珍地讲述龙窑的历史渊源、独特构造智慧以及烧制技艺的精妙之处。在窑主的引领下,队员们得以进入神秘的龙窑内部,亲身感受了千年窑火的魅力。他们沿着依山而建的狭长窑道躬身前行,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触摸着厚重的“窑汗”,感受着历史的脉动与先民的智慧。

图为三岗村龙窑内部构造

守窑人向实践队讲述了她最难忘的烧窑经历:在一次长达72小时的连续烧制中,因缺乏精密仪器,老师傅们需轮班用肉眼观测窑内陶坯的釉色变化,通过"看烟辨温"的土法判断火候。高温环境下,窑工们只能在窑口简单进食,夜间裹着湿毛巾防暑坚守。"有次凌晨发现投柴孔火势不稳,立刻调整松柴角度,用铁钩疏通窑汗堵塞的烟道,这才保住整窑作品。"这种"人窑合一"的极致专注,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窑火不熄,匠心永传"的真谛。

图为陶工使用的原始工具

结语: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子们深入探寻高陂龙窑的千年密码,在乡村振兴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通过实地调研、对话企业家、探访侨乡精神等活动深刻体悟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在大埔县高陂镇政府、团委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提升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继续肩负使命让古老窑火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贡献智慧力量。

图为实践队在三岗村龙窑的大合照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153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