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网8月18日讯(通讯员 郑家宜)为深入推进 “百千万工程”,挖掘潮汕文化底蕴,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红旗先锋队于 2025 年 7 月 3 日至 10 日赴汕头市东里镇开展实地调研。团队先后走访苏北校友会、起凤陈公祠、樟林古港等 12 处文化遗址,访谈侨眷、文化学者等,收集历史文献、并拍摄影像素材,系统梳理了潮汕侨乡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
探访社团与宗祠 溯源家国情怀传承脉络
7 月 3 日,团队首站抵达苏北校友会。理事会成员详细介绍了樟东桥的历史沿革,其修建资金源自 1938 年侨胞募集的银元,既便利了交通,也支撑了当地教育发展。在内部陈列区,团队了解到建校提议者陈卓凡先生 1947 年从新加坡返乡时,在船上油灯下撰写的 “教育兴邦” 建校计划书,以及潮汕华侨在海外奋斗后反哺家乡的史实。活动尾声,爱乐合唱团与团队共同演唱《歌唱祖国》等歌曲,彰显文化认同对凝聚力量的作用。
图为团队在苏北校友会的大合照
团队又继续前往起凤陈公祠(又称德和里)。这座 1921 年建成的建筑,融合传统潮汕风格与西洋元素,门旁 “为国为民为家、不忘本、不忘家乡” 的铭文清晰可见。祠内 “六社八街” 模型直观呈现樟林古港商贸盛况,书斋中王阳明《示宪儿》、班昭《女诫》等书法作品构成 “家训大观园”,体现陈氏家族对家国情怀与传统美德的代代相传。
考察庙宇与园林 解码红头船文化基因
7 月 4 日,团队探访风伯庙与西塘园林。风伯庙原为红头船船主林泮前宅,总占地 2000 多平方米,历经功能变迁 —— 从祭祀场所到清末民初的官邸小学、苏北中学初中部,见证潮汕从海洋贸易到教育兴邦的转型。团队重点记录了官田流转史料与建筑损坏情况,为后续保护提供依据。
毗邻的西塘园林,由林泮别墅重修而成,苏州工匠设计的园门与潮汕建筑形制交融,园内珍藏的乾隆批注《二十四史》见证侨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图为西塘门前石碑
7 月 5 日,团队来到乾隆五十七年建成的天后宫,其前厅、后厅、后楼及厢房格局完整,左右墙壁两百年前的龙凤壁画虽色彩褪去,但风骨犹存。收集到的修缮档案为研究建筑变迁与民间信仰提供了实证。随后走访的亥爷遗址,围绕 “北社林氏妇人为猪神所阻仍坚守抚孤,最终儿子成为红头船主” 的传说,团队收集不同版本口述记录,丰富了潮汕民间信仰的研究维度。
走访古港与侨批馆 触摸侨胞家国记忆
7 月 5 日至 6 日,团队聚焦樟林古港及周边文化遗址。在始建于 1802 年的新兴街,180 余米长的街道由 54 间双层货栈组成,“前店后仓” 布局让前门临街、后门直通内港。街中 “蚕豆梯” 因运货功能得名,“安平栈” 内的碑刻诉说着潮人 “过番” 的艰辛与荣耀。
图为新兴街实况
毗邻的永定楼侨批文化馆内,1948 年华侨批信原件与 “批脚三件宝”(雨伞、批袋、水布)引发关注。汕头侨批文化研究会专家陈澄波指出,侨批不仅是汇款凭证,更承载着潮人 “诚信为本” 的商业伦理,馆内编号成对的侨批、方言歌册体批等档案,记录着潮商在东南亚创办报刊传播抗战信息的往事。在永定楼浏览侨批的过程中,团队深刻了解了侨批的起因及其在潮汕文化的重要历史意义,每一封侨批都记录着当时的故事,都反映了时代的发展,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
团队还走访了侨眷王女士家,她珍藏的侨批中,1953 年一封因海水浸泡而字迹模糊的信件,“寄回港币拾元,买砖修厝” 的字句仍清晰可辨,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人的牵挂。在樟林古港,杨学光先生介绍其明嘉靖年间始建、清康熙后崛起的历史,虽 19 世纪中叶因汕头开埠而沉寂,但仿真红头船、天后宫碑刻等仍诉说着昔日繁荣。
探寻名人故居与非遗支教 激活文化传承活力
7 月 6 日,团队探访名人街、秦牧故居与南盛里。800 米长的名人街明清骑楼群,连廊式商业空间与木雕装饰还原了当年商业繁荣,杨学光先生为团队讲解了每位名人的爱国事迹。秦牧故居作为典型 “四点金” 民居,内陈著作手稿与生活用品,后院古井见证文学巨匠的成长。南盛里 1.5 万平方米的 “田” 字形民居群落,红砖巷道、精美木雕与南洋风格装饰,见证华侨打拼史。
7 月 8 日至 10 日,团队在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开展 “赓续文化根脉、传承非遗瑰宝” 支教活动。通过 “初识潮汕非遗宝藏”、“聆听潮汕千年音韵”、“鉴赏匠心工艺” 等课程,结合知识问答、英歌舞模仿等互动,让小学生深入了解非遗。孩子们设计的非遗创新方案,展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可能 。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上课
此次调研形成三大成果:建立 “建筑 - 传说 - 功能” 三维档案,梳理 “海洋文化生态圈” 样本,提出 “濒危建筑优先级保护清单”。团队将探索 “实地探访 + 教育传播 + 数字存档” 模式,转化资料为教学内容,搭建线上文化资源库,助力 “百千万工程” 文化振兴,让潮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