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毁屡建,存续千年。沉浮百年,再次新生。
当1985年的夏风拂过新生的黄鹤楼檐角,这座复活的楼阁已从封建帝制跨越至民主共和。四十年春夏秋冬,黄鹤楼见证的不仅是砖木的垒砌,经济的腾飞,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觉醒的演进历程。
重建之初的楼阁,踏着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复兴的浪潮,是一座小小的船,载着中华传统文化而归。政协会议上,随着“重建黄鹤楼”的提案批准通过,匠人们选址蛇山西冠,长江以南,以清代同治楼为范本,在钢筋水泥间摹写飞檐斗拱的旧时风韵。一砖一瓦坚持“修旧如旧”的经典传承,一草一木延续着千年文脉的盎然生机。从选址到构建再到重塑,无不饱含着匠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深的敬畏。
历经四十秋,这座楼屹立在蛇山山巅,变成了一座巍峨不倒的丰碑,见证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不知何时起,肃穆的楼阁里飘出诗词吟诵的清音,朱红的廊柱间流动着数字光影的奇幻。疫情肆虐时,楼体投射的“武汉加油”温暖了整座江城;春和景明日,文创雪糕的甜香又引无数少年驻足。这座楼早已超越建筑的躯壳,化作可触可感的文化生命体。它收容着武汉人对一座城的乡愁与骄傲,并将它们变成寄托深深眷念和不屈意志的城市书卷,融成历史的一部分。在这卷书卷中,不仅有崔颢、陆游等诗人流传千古的名篇,更有武汉从“江城”到“湿地之城”、从“三镇分立”到“大武汉”、从“历史名城”到“文化强城”的演进。
如今,这座楼是遨游于天际的鹤,将中华民族文化输送至世界各地。全球华人年夜饭桌上,黄鹤楼端出的不仅是编钟乐舞,更是一份文明传承的密码。新加坡观众在琉璃影壁前看见闽南花砖的倒影,旧金山侨胞从斗拱曲线中,认出故乡祠堂的模样。此刻的黄鹤楼如同一个精密的文化转换器,将《楚辞》的韵律编译成跨时空的情感信号,它不再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古建筑,而变成了激活十四万万同胞文化基因的密匙。
登楼远眺,大江东去,千帆竞发。黄鹤楼重建的四十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觉醒的四十年。中国从百废待兴、文化贫瘠的黄土中剖出来自远古的清泉,并不断滋养,成就独属于自己的绿洲,始于对记忆的忠诚,成于与时代的共舞。楼还是那座楼,但凝视它的眼眸已然不同。当暮色中的楼阁点亮万家灯火时,文化自信的终极模样,不是对过往的顶礼膜拜,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让历史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