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伊始,中央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不仅为民营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为正处于转型深水区的文旅行业指明了方向。这场座谈会释放的信号,既是对过往政策承诺的再确认,更是对新时代民营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性规划。在“文化引爆”与“民生产业”定位交织的背景下,文旅行业的未来图景正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政策落地,从“可感可及”到“平等竞争”。座谈会上,“政策不打折扣”被反复强调。国家发改委专家黄汉权指出,民营经济支持政策的关键在于“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含金量”,而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则聚焦“政策协调性”,呼吁破除要素使用与市场竞争的隐形壁垒。对文旅行业而言,这一要求直击痛点。以2024年数据为例,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速达5.8%,远超整体增速1.4个百分点,这为文旅领域的基础设施开放提供了参考。例如,景区配套交通、智慧旅游系统等竞争性领域若进一步向民企开放,将加速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明确提出“平等获得要素、参与政府项目”的原则。这意味着,文旅民企未来在PPP项目招标、文化IP开发等场景中,有望与国企同台竞技。例如,贵州“村超”这类由民间自发引爆的文化旅游现象,若能与政策支持的公平准入结合,或将催生更多“自下而上”的创新模式。
需求主导,文旅产业的“民生产业”定位与消费韧性。座谈会将民营经济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而文旅行业正被国家赋予“民生产业”的新角色。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杜一力指出,2025年文旅业已进入“需求主导期”,其核心特征是“旺丁不旺财”——游客规模持续增长,但消费增长趋缓。这一矛盾恰恰体现了文旅作为“精神刚需”的社会价值:在经济增长承压期,文旅消费承担着情绪抚慰与文化认同的功能,其“民生产业”属性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指标意义。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尽管消费整体疲软,但“村超”“汉服热”等现象级文化IP带动了区域旅游爆发式增长,淄博烧烤、广州春节非遗活动等案例均显示,文旅消费的韧性源于其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生活化表达。座谈会上,腾讯、阿里等平台企业代表的出席,则暗示了数字化工具在文旅需求端的重要作用——从流量赋能到体验升级,民企的技术优势可成为破解“旺丁不旺财”难题的钥匙。
强化创新,民营文旅企业的双重要求。此次座谈会对民企提出了“坚守主业、强化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的更高期待。文旅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创新必须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社会责任深度绑定。例如,宇树科技等参会企业代表的“年轻化”特征,折射出文旅产业对科技跨界与年轻消费群体的依赖。而“规范股东行为”“健全风险防范”等要求,则直指部分文旅企业盲目扩张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如某些过度商业化的古镇项目。
未来,文旅民企的突破方向或可借鉴座谈会中强调的“政策一致性”:一方面,利用《民营经济促进法》构建的平等环境,争取文化用地、融资支持等要素;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引爆”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正如杜一力所言,“扎根真实生活才有底气”。河南“中原文化”与广州“非遗春节”的竞争,本质上是对地方文化基因的再诠释,而民企的灵活性与创新力,正是这类“软实力”转化为“硬经济”的关键。
大河奔流,向新而生。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民营经济从政策支持到制度保障的升级。对文旅行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政策红利的释放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协同落地,文化价值的挖掘需平衡商业性与公共性。当“一条大河波浪宽”的行业展望与“不打折扣”的政策执行相遇,文旅产业的未来,或将书写一部民营经济与中华文化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通讯员:武昌区黄鹤楼街道 喻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