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综合频道 > 正文 分享

黄鹤楼四十载:楼魂不灭,城志永昌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1.1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黄鹤楼,自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作为军事瞭望楼诞生,它便开启了屡毁屡建、屡建屡新的生命轨迹。清光绪十年(1884年),最后一座古楼被大火焚为灰烬,却已然埋下百年后重生的基因。1985年6月11日,这座千古名楼经过四年建设,终于以崭新姿态雄踞江城武汉。

两江交汇处,蛇山之巅。这座以倔强风骨矗立了四十载的建筑,早已超越了砖石木构的物理形态,凝结为一座立体的精神丰碑,深嵌于武汉的城市肌理,辉映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楼之盈】:文化传承融入青春血液,千年诗篇有了当代注解

当崔颢的乡愁与李白的豪情通过高校学子的创意融入冰箱贴、书签等文创产品跃入生活场景时,便有了现代美学,使黄鹤楼成为“行走的城市名片”。

当江城的大学生牵手小学生在黄鹤楼公园内开展“寻迹打卡”,在岳飞广场上诵读《满江红》,便使得爱国精神化作稚嫩童声在楼前回响,声声不息。

【楼之碧】:显山透绿,生态哲学重塑城市肌理

上世纪80年代末,蛇山在建设热潮中被钢筋水泥“蚕食” ,“不见蛇山真面目”成为市民的无奈慨叹。

从2006年开始,在“还山于民”理念指引下,武汉市启动蛇山“显山透绿”工程,拆迁各式建筑,恢复植被生态,修复历史遗迹,到2011年黄鹤楼公园东门建成开放,蛇山南坡终以葱茏之姿贯通长春观。

“还绿行动”并未于此止步。2022年底,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启动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示范段建设,24.5公里绿道串联龟山电视塔、黄鹤楼、首义公园三大地标,长江大桥非机动车道纳入慢行体系。自此,西起月湖琴台,东至长春观的绵延绿肺,让人们可无障碍的感受到“龟蛇锁大江”的雄浑壮阔,聆听文化呼吸。

这正是“以楼兴园、以园连山、以山还民” 生态哲学的生动写照。

【楼之新】:以数字赋能创新表达,破壁时空,解冻传统

《夜上黄鹤楼》通过行浸式光影演艺,复现仙人驾鹤传说,让诗词在琉璃金顶流淌,打造了城市地标夜游新体验。

从盛夏时节的“朝游”到暮春时分的“夜游”;从吟一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壮丽诗词,到体验一场沉浸式的雅集盛事。黄鹤楼这一外地游客到访武汉的风向标,仍在不断与市场契合,数字赋能创新玩法,成为全国期待的“新质旅游”高地。同时使文化符号突破了景区边界,在消费场景中裂变传播。

见惯了历史中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黄鹤楼,也见证了近现代的人民情怀、英雄伟力。它矗立于长江之滨,眼见一桥飞架南北,眼见一江春水浩荡东流,眼见英雄的人民在洪水滔天、疾病肆虐中越挫越勇,在获取幸福、奔赴复兴的征程上越跑越快,而它自己也成为这历史进程中的象征。

它是历史的馈赠,也是城市的名片。在这大江之畔,静候着更多的普通人登临览胜,一览河山,穿越古今。

只要楼魂不灭,它仍将在这蛇山之上彰显着江城底蕴。

(黄鹤楼街道西厂口社区  蔡光耀)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37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