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网8月27日讯(通讯员 张祥臻)8月1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大学生第二党支部“耕研同行”实践队深入杨凌示范区汤家村,聚焦无花果与香菇两大特色产业,开展调研实践。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亲身感受“科研联生产”模式如何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书写乡村振兴的“科技篇章”。
香菇产业:科技帮扶+实践服务,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汤家村的香菇产业以杨凌四新蔬菜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在“科研联生产”模式下稳步发展。合作社通过与农业科研单位合作,引入适应性更强的改良香菇品种,并科学配制养料,采用木屑、麸皮等原料经发酵处理,为蘑菇生长提供充足营养。种植管理中,合作社通过简易环境监测方法,人工调控大棚温湿度,虽无高端智能设备,但基本满足了生产需求,体现出实用技术的有效应用。调研期间,实践队队员主动参与生产劳动,协助合作社搬运两千余箱蘑菇,亲身体验了一线生产的艰辛与活力。这一行动不仅得到合作社负责人的高度认可,也让队员们对农业生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合作社工做人员搬运蘑菇
无花果产业:智能种植+精深加工,打造健康食品新高地
在汤家村杨凌康锦家庭农场,智能科技无处不在。无人机巡检、智能水肥控制系统、温湿度传感器等现代装备已成为无花果生产的“标配”。农场主余云华介绍,通过无人机搭载设备,可快速监测果实生长和病虫害情况;智能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精准调控水肥,避免资源浪费;温湿度传感器则实时保障大棚环境适宜。这些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种植效率和果实品质。
图为汤家村无花果产业种植情况
除了鲜果销售,农场还推出无花果燕麦片、无花果干、无花果酒等深加工产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为产品研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无花果干制作中优化烘干工艺,保留营养与口感;在燕麦片配方中科学配比,提升营养均衡性;在无花果茶生产中改进采摘和加工技术,稳定风味品质。余云华强调,农场始终坚持选用优质原料,严格控制添加剂,致力于将无花果打造为健康食品,“科研联生产”模式为产业链延伸和品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兴农,青年当先
通过本次调研,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从智能种植到精深加工,从品种改良到实用技术推广,“科研联生产”模式正持续释放效能。同学们表示,将把田间地头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学习研究的动力,未来积极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