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网教育 > 正文 分享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天巡农翼”实践队用智能技术助农增效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9.2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潍坊市诸城市百尺河镇,地处胶东半岛腹地,是鲁东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重镇,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超 10 万亩,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市前列。其中,朱村社区作为百尺河镇农业发展的核心社区,辖内包含 5 个自然村,常住人口 2300 余人,耕地总面积达 8500 亩,以玉米、小麦、花生为主要作物,农户占比超90%,既有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也有35% 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参与规模化种植,是当地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 的典型。

为深化“产学研用”落地基层,响应“科技助农、校地协同”号召,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天巡农翼”实践队携智能农业技术方案而来,在百尺河镇开启了一场校企社联动的乡村振兴实践。


共话助农新篇:校企社三方座谈锚定合作坐标

诸城市朱村社区书记 张振亮诸城市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志海

实践队抵达百尺河镇后,首站便与朱村社区书记张振亮、诸城市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志海在会议室展开深度座谈。会上,王志海详细介绍了当前农业生产的规模、机械化程度及面临的痛点——如农药喷洒效率低、田间管理精细化不足等;张振亮则结合村民需求,提出了对科技知识、惠农政策普及的迫切需求。实践队成员结合专业所长,围绕无人机植保、智能化田间监测等技术应用展开交流,多方就“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达成共识,为后续实践活动锚定了方向。

实践队领队结合学院在智能农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校、企、社三方联动”合作构想:校方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培训,合作社负责技术落地与场景验证,社区协调资源保障与需求对接,形成“技术研发—田间实践—成果转化”的闭环。三方围绕无人机植保技术推广、农机智能化改造、农业数据监测系统搭建等具体方向深入研讨,最终明确以“短期技术帮扶+长期合作共建”为路径,推动科技资源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实地探访学农情:走进合作社触摸现代农业肌理

为让技术方案更贴合实际,合作社负责人带领实践队沉浸式探访生产全链条。从配备温湿度传感器的标准化粮库(可实现粮情实时预警),到采用光伏照明的粮食晾晒场(年节能30%以上),从生物有机肥存储区到智能播种机、自走式收割机等大型设备停放区,队员们逐一记录生产环节的技术参数与操作流程。“化肥配比需根据土壤检测数据动态调整,目前还是凭经验为主”……负责人的细致讲解,让队员们对“技术落地必须扎根田间”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为后续方案优化提供了精准依据。


靶向施策绘蓝图:校企社协同敲定技术落地细则

结合座谈与调研信息,实践队联合合作社技术骨干、社区农业专员召开三方专题会,连夜制定《科技助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三项核心合作:一是校方牵头开展“无人机操作技能培训”,参数调试及应急处理,同步提供设备维护手册;二是共建“田间智能监测点”,在3块示范田安装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至合作社终端,指导精准灌溉与施肥,预计可节水20%、减肥15%;三是优化农机调度算法,根据地块位置、作物类型、天气预测生成最优作业路线,提升农机利用率30%以上。社区则承诺协调示范田地块与培训场地,让“纸上蓝图”有了明确的落地时间表。


科普宣讲进基层:把科技、政策送到群众心坎里

“大家看,这是无人机的雾化喷头,雾滴直径能控制在 50-100 微米,比人工喷雾更均匀,还能减少农药浪费……” 在朱村社区的宣讲点,队员们用展板、短视频和实物拆解的方式,向围拢的社员与村民讲解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技术原理。

政策宣讲环节更是热闹。队员们结合2025 年农业新政,用 “大白话” 解读:“种玉米的乡亲注意了,今年玉米每亩补贴提高到 120 元,比去年多了 20 块,而且秸秆还田每亩再补 30 元,两项加起来,种 10 亩地就能多拿 1500 元!”“买无人机除了单机 30% 的补贴,咱朱村社区作为‘科技助农试点’,还能额外申请 5% 的地方配套补贴,相当于花 7 万块钱的设备,实际只要掏 4 万 5!”“还有农业保险,现在玉米完全成本保险保费每亩只要 28 元,政府补贴 80%,自己只出 5 块 6,要是遇上天灾减产,最高能赔 1200 元一亩!”


“翼”动田间:无人机植保技术的精准实践

眼下正是玉米拔节期,株高约 80cm,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科技助农的核心环节在田间展开。实践队操作的大型植保无人机搭载RTK-GPS 差分定位系统,定位精度达厘米级,配合毫米波雷达实现地形跟随,可自动规避田埂、树木等障碍物。

“来,王大叔,您看这个地面站终端,咱先输入玉米株高 80cm,喷雾流量调 1.2L/min,飞行速度 4m/s,这样药液既能打到叶片背面,又不会因为飞得太快漏喷。” 队员手把手教村民操作,从航线规划到参数设置,连 “Z 字形” 飞行能减少重喷漏喷的原理都讲得明明白白。烈日下,队员们分组行动:一组调试设备,确保无人机状态稳定;一组带村民实操,从开机校准到应急停机,每个步骤都亲自示范;还有一组记录数据,实时反馈作业效果。

此次共为朱村社区 52 户村民的 200 亩玉米田完成农药喷洒,作业效率达15 亩 / 小时,较传统人工(1.2 亩 / 小时)提升 12 倍,仅用14 小时就完成了原本16、7小时的工作量,节省时间 153 小时。通过精准喷雾,农药利用率提升 30%,每亩玉米田节省农药成本 15 元,200 亩共为村民节省成本 3000 元。


人机协同除杂草:在实践中读懂“科技与人力的共生”

完成无人机大面积农药喷洒后,队员们手持锄头走进田间,对田垄边缘、作物根部等无人机信号盲区进行人工除草。烈日下,队员们弯腰作业,汗水浸透衣衫却始终保持着有序的节奏。这场劳作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高科技”并非对人力的完全替代——机器的精准性需要人力弥补细节,人力的效率则需科技提升上限。这种“人机协同”绝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农业生产中“技术理性”与“实践智慧”的深度融合。队员们在泥土与汗水的交织中,真正读懂了课本上“精准农业”的深层内涵:科技助农既要“仰望星空”深耕技术研发,更要“脚踏实地”扎根田间地头,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破解生产难题。


一纸感谢信:见证校地同心的温暖回响

实践活动收官之际,诸城市百尺河镇朱村社区与诸城市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代表全体村民,向“天巡农翼”实践队递交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无人机、传感器这些‘硬技术’,更带来了高校服务基层的‘软担当’。校企社联手的模式,让我们对‘科技兴农’有了更具体的期待。”


致敬

中宣部授予徐淙祥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忠实践行'多种粮、种好粮'嘱托的优秀代表”,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携手一程:感触盈满心怀

指导教师 薄金龙

无人机的螺旋桨划破乡野晨雾时,这不仅是技术对劳作的重塑,更是教育与大地的深层对话。将人工智能的算法嵌入田垄,把“校、企、社”的联动织进乡村肌理,本质上是让知识走出实验室,在泥土里生根。真正的教育,当以民生为坐标,以实践为路径。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让他们懂得,科技的温度,永远在解决人的需求里;教育的价值,终在回应时代的呼唤中。

指导教师 李忠禹

在朱村的日夜里,我对“成长”有了更沉实的注解。教合作社成员调试无人机参数,与学生一同蹲在田埂拔除杂草,安排队员们用所学最先进的技术免费为村民们打农药,听老乡念叨“从前喷药要三天,现在半天就够了”——这些瞬间,让“三下乡”和“服务”有了具象的重量。所谓“校、企、社”联动,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滋养:乡村教会我们扎根的定力,学生让我们看见青春的能量,而技术,则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纽带。原来最好的教育,是让年轻人在躬身实践中,读懂土地与人民。

队长 王彦杰

作为“天巡农翼”项目的队长,此次实践中,我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团队工作,牵头与朱村社区、诸城市百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校企社三方座谈,推动达成“技术研发—田间实践—成果转化”的合作闭环;组织制定《科技助农实施方案》,明确无人机操作技能培训、田间智能监测点共建、农机调度算法优化等核心任务;同时,带领队员开展科技与政策科普宣讲,指导无人机植保技术田间实践,确保各项助农举措落地见效。

技术专员 李锐

作为技术专员,“天巡农翼”实践让我对科技助农有了新认知。从座谈时捕捉农户痛点,到田间调试无人机参数,每一步都让实验室技术有了温度。教村民操作时,他们眼里的期待比任何数据都动人。人机协同除草让我明白,科技不是替代人力,而是与农人的经验互补。把政策转化为“大白话”,让技术“用得上”,才是真担当。科技不在高高在上,而是服务于人民,这段经历刻进心里,未来定让更多技术扎根土地,不负那份信任。

技术专员 张家榕

作为技术专员,“天巡农翼”实践让我看到科技与乡村相互成就的力量。调试水位监测仪、规划无人机航线,不只是操作设备,更是倾听土地的呼吸。给村民演示操作时,他们认真记笔记的神情,比任何成果展示都珍贵。科技带来的是提效与保障,但真正的意义,是与农人智慧相互融合。把复杂原理变成易懂的方法,让工具真正落地生根,才算使命完成。这段经历让我笃信:技术的价值,在于让乡村更有底气、让生活更有希望。

技术专员 代依晨

作为“天巡农翼”项目的技术员,这场七月初的玉米地实践,像给我满纸的专业知识镀上了一层带着土腥气的光。从前在项目手册里记下的那些技术参数,曾是一行行规整却冰冷的文字,如今再想起,指尖似乎还留着玉米叶边缘的锯齿痕,鼻尖萦绕着汗水混着泥土的咸涩,连记忆都浸透着七月土地蒸腾的温热。它们早已不是报告里抽象的“生育期管理”“水肥调控”,而是化作了田埂边被反复提及的“雨后三天追肥最得劲”,是间苗时被念叨不停的“舍不得拔弱苗,到头全长不壮”,是观察着叶片卷曲程度才敢定论的“这苗情,打药得减两成量”。这些带着乡音、沾着泥土的实在话,比任何项目认证都更扎实地刻进心里,让我身为“天巡农翼”技术员真正懂得:专业知识的光泽,从来都该在土地里打磨,在烟火中淬炼。

宣讲员 贾昊宇

作为“天巡农翼”队的宣讲员,我深感使命光荣。把无人机植保原理、2025年农业新政用“大白话”讲给乡亲们听,看着他们从疑惑到豁然,再到主动询问,我明白了科技助农不仅要技术硬,更要接地气。田间实操中,人机协同除草让我懂了科技不是替代人力,而是共生。这段经历教会我:宣讲要扎根土地,服务要贴近民心,青春力量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

宣传专员 徐嘉

作为“天巡农翼”实践队的宣传专员。实践中,我主要负责记录活动全程,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展现团队科技助农的举措与成效,比如拍摄无人机植保实操、整理政策宣讲干货;同时,向村民普及科技知识和惠农政策,让大家听得懂、用得上。看到村民们从疑惑到认可的转变,真切感受到宣传不仅是记录,更是让科技与政策走进田间地头的桥梁。

数据记录与分析员 任师淼

在“天巡农翼”队担任数据记录与分析员,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助农的力量。记录无人机植保数据时,看到作业效率提升12倍、农药成本大降,直观感受到技术价值。整理智能监测点数据,发现精准灌溉可节水20%,让我明白数据是优化方案的关键。人机协同除草的经历更让我懂了:科技需扎根田间,数据要结合农情。这段经历让我坚定用专业服务农业的决心。

技术保障员 邢博超

我是天翼寻农队技术保障员邢博超。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擅长设备调试与网络维护,能为下乡调研提供稳定技术支持。从无人机数据采集到资料云端备份,我会全力保障团队高效运转,用技术助力乡村观察,让每一次记录都精准可靠。

后勤专员 李志成

作为“天巡农翼”队的后勤专员,我全程保障了实践活动的物资与协调。从筹备无人机设备、调试传感器,到安排培训场地、分发健康手册,每一项琐碎工作都关乎活动实效。

看到村民们围着听政策宣讲时的热切,目睹无人机高效作业的震撼,我深知后勤不是配角。烈日下递上的一瓶水、设备故障时及时调出的备件,都是科技助农的一环。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需要技术尖兵,也需要默默筑牢后盾的人。数据采集到资料云端备份,我会全力保障团队高效运转,用技术助力乡村观察,让每一次记录都精准可靠。

安全督查员 王中岩

作为天巡农翼队安全督察员,此次实践让我深知科技助农需筑牢安全防线。从无人机调试到田间实操,每环节都要排查隐患:校准设备防坠机,规范操作避意外,高温天提醒防暑。看到人机协同高效作业时,更懂安全是技术落地的前提。这份经历让我明白,守护田间安全,就是守护科技助农的实效,未来会继续以细致筑牢防线。

此次三下乡,“天巡农翼”实践队以校企社协同为纽带,让智能农业技术在百尺河镇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未来,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以此为起点,持续深化与地方的合作,让更多“实验室成果”变成“田间地头的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科技力量。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297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