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三生”有“兴”实践团赴江西井冈山与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绕“生产、生活、生态”协同主题开展调研,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在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践团深入调研了“三生”协同的基层实践。实践团首站抵达马源村,与村委进行深入交流。村支书强调“生态是立村之本”,该村通过发展多元产业、建立兜底保障机制,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未来,马源村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力争成为井冈山区域发展的示范村。实践团还走访了茅坪村黄桃生产基地。调研发现,当地黄桃虽品质优良,但仍存在采摘技术落后、品控体系不完善、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实践团与茅坪村委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将依托学校科技与平台资源,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推广支持。
图为队员与马源村村支书交流
图为队员采访黄桃生产基地工作人员
在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践团系统考察了生态保护对“三生”系统的支撑作用。在生态环境研究所,通过宣传片和所长系统地讲解,团队成员了解到该保护区保存着华中地区最大面积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系统,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92.5%,是湘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金钱豹等重要物种的栖息地,这一切充分彰显了该区域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图为研究所所长向队员介绍中华虎凤蝶
团队进一步深入保护区,走访保护区范围内的沙坪镇赛阳村和茶庵铺镇。调研发现,政府通过精准补贴引导转型,扶持绿色产业,有效保障了民生与发展。赛阳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民宿、漂流等旅游项目,实现从“砍树谋生”到“看树致富”的转型。茶庵铺镇则以地理标志茶叶产业为核心,建设标准化茶厂,推广自动化生产线,在有限茶园规模中提升品质效益,保障茶农稳定增收,万亩茶山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格局。
图为队员与赛阳村村委合影
调研表明,“三生”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两地通过政策引导、生态补偿与产业转型,成功探索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绿色生产为路径、以生活提升为目标的协同发展模式,为自然保护地区域实现“三生”融合提供了实践样本。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此次调研不仅印证了“三生共融”理念的科学性与实践性,也为自然保护地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队员们表示,将立足专业所学,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格局注入青春动能。(供稿:朱彦霖、程燕、林瑕、罗裴琳、黄沁欣、俞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