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教育 > 正文 分享

“侗笙遗韵,润心童行”实践队赴贵州乡村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1.0万+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基层网7月19日讯(通讯员 张子睿 覃庭浩)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语言文化教育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暑假伊始,贵州大学"侗笙遗韵,润心童行"实践队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乡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教学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语言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推普铸魂:创新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语言启蒙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背景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实践队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系统性普通话启蒙课程。从基础声母发音训练入手,通过"理论讲解+实践互动"的创新模式,将"b、p、m、f"等基础发音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这种科学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语言学习规律,又充分考虑了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

图为志愿者在为孩子们讲授普通话课程寓教于乐:传统文化赋能普通话教学

教学过程中,志愿者们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语言教学相融合。"八百标兵奔北坡"“梁上两队倒吊鸟”等经典绕口令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让他们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中华语言的韵律之美。在课堂上评选"推普小标兵"的活动,则巧妙地将激励机制与文化自信培育相结合。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上课高度集中,课后反馈也印证了支教活动的显著成效,充分展现了文化传承与语言教育的有机统一。

图为孩子们使用“发音小纸条”持续助力乡村语言教育推普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通话普及工作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报京乡中心小学的校领导高度评价了支教队伍在当地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希望未来能与支教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共同开发更多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教学资源,让语言教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这支由高校师生组成的支教团队,针对报京乡侗族聚居区的特点,创新性地开展了"文化浸润式"普通话教学。实践队负责人强调,团队将持续关注乡村语言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此外,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此类实践活动具有多重示范意义:一方面,它创新了乡村语言教育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支撑;另一方面,通过语言桥梁促进了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发展,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效果。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今天,这种将语言教育、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做法,值得深入总结和广泛推广。

此次支教活动以生动实践证明,普通话推广工作正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崭新活力,成为连接城乡发展、融汇古今智慧、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文化纽带。在报京乡的实践探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普通话教学与侗族文化传承相得益彰,不仅有效破解了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的难题,更构建起一座联通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报京乡的实践启示我们:语言教育不仅是工具性的技能传授,更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当普通话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承同频共振,就能激发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样的探索,既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路径,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了宝贵的基层智慧。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328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