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用总围着报表转、盯着群消息,终于有更多时间跟老百姓唠家常、解难题了!”这是《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落地后,街道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连接上级政策与群众生活的“桥梁”,街道干部每天面对的是群众的柴米油盐、村湾的大小琐事,最清楚“形式主义”会让干部陷入“虚活”消耗,也最明白“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要把干部的精力从“纸面功夫”拉回“为民实事”,让基层工作真正贴着群众需求走。
曾经,街道也有不少“闹心”的困扰:有的干部要同时守着好几个工作群,早晚回复“收到”、“已落实”就占去不少时间,有时还得为了“材料好看”,把村民的“小事”反复包装成“亮点”;上级检查时,也会先看“台账厚不厚、照片全不全”,却少问村民“问题解决没”、“满意不满意”。可群众要的从不是漂亮的报表,而是独居老人盼着有人常上门看看,商户希望能及时解决经营难题,家长关心孩子放学的托管问题,这些“虚活”不仅占了干部的时间,更让基层干部离群众的真实需求越来越远。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印发后,街道没等没靠,第一时间把“减负”落到具体行动里。对那些重复的报表、不必要的台账,逐一梳理,能取消的直接取消,能简化的绝不复杂——比如汇报村湾情况,不用再做花哨的PPT,干部带着“实际案例和村民反馈”就能说清楚;检查工作时,干部们更愿意走进村湾、商铺、老百姓家里,看路灯亮不亮、下水道通不通、老人吃饭方不方便,而不是对着纸质材料“挑毛病”。同时,还调整了考核方向:干部干得好不好,不光看“说得多好”,更看“做得多实”,群众的满意度、问题的解决率成了最硬的标准,让“实干”比“空谈”更受认可。
减负之后,街道的工作氛围变了,干部的脚步也更“沉”了。以前忙着整材料的干部,现在每周有大半时间泡在村湾里;政策学习,也改成了“碎片式微课堂”,干部们利用午休时间学,还能结合群众需求聊想法,再也不用下班后“半夜学”。有位干部说:“现在不用跟材料‘较劲’,能实实在在帮老百姓办事,心里踏实,这才是基层工作该有的样子!”
作为离老百姓最近的街道,深知“减负”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把《规定》的要求变成日常工作的“习惯”。要持续紧盯那些“隐形的形式主义”,比如“微信群变相打卡”“过度留痕”等等,要把省下的精力用在群众关心的实事上,比如升级村湾基础设施、优化托管服务和政务服务等。毕竟,干部多走一步,群众的便利就多一分;干部多办一件实事,群众的心里就多一分温暖。这就是街道落实“减负规定”的初心,也是给老百姓交上的最实在的答卷。(李家集街道 刘忠祺)